清•張履祥《訓子語》童稚:年幼時期。異日:日后。 
	至樂無如讀書,至安無如教子。 
	《史曲•愿體集》至:最。 
	愛之必以其道。 
	清•鄭燮《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》愛惜子女必須講究方法。 
	內無賢父兄,外無嚴師友,而能有成者少矣。 
	宋•朱熹《宋名臣言行錄》成:成才。要想成就功業,必須家里有好的父兄,外有嚴格的師友。 
	教子須是以身率先。 
	明•陸世儀《思辨錄輯要》卷十教導兒子必須自己帶頭去做。 
	人各欲善其子,而不知自修,惑矣! 
	清•張履祥《愿學記》人們都想教好子女,但不懂得從我做起,這真大惑不解了。 
	子弟教不率從,必是教之不盡其道,為父兄師長者,但當反求諸已,未可全責子弟也。 
	清•張履祥《備忘一》率從:服從。反求諸己:自己要反思。 
	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以成教也。 
	《韓非子•外儲說》做母親的欺騙兒子,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親,這樣的家教還成什么樣子。 
	父母威嚴而有慈,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。 
	北朝•北齊•顏之推《顏氏家訓•教子》威嚴:既有使人敬畏的氣魄而又嚴格要求。慈:仁愛。畏慎:敬畏而謹慎。 
	人以孝悌忠信是教,家惟禮義廉恥是尚。 
	清•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23回為人應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,治家應崇尚禮義廉恥的風氣。 
	賢母使子賢也。 
	漢•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九 賢良的母親會教育孩子學好。 
	子孫若賢,不待多富;若其不賢,則多以征怨。 
	漢•王符《潛夫論•遏利》子孫如果是有才德的,不須財富多;如果他們沒有才德,財富多了反而會招來怨恨。 
	有偏寵者,雖欲以厚之,更所以禍之。 
	北朝•北齊•顏之推《顏氏家訓•教子》如果對子女偏頗寵愛,看來雖是優待他們,實際上是更危害他們。 
	無藥可延卿相壽,有錢難買子孫賢。 
	元•〈冤家債主•梆子》延:延長。卿:古代君對臣、長輩對晚輩的稱謂,朋友、夫婦也以“卿”為愛稱。賢:德行好,也指多才。 
	父否母然,子無適從。 
	宋•宋祁《雜說》 否:不是這樣。然:是這樣。意即在教育子女上,父母的意見不一致,那么子女就無適從,教育效果就很差。 
	慈母有敗子,小不忍也。 
	漢•桓寬《鹽鐵論•周秦》仁慈的母親出了敗家子,原因是從小就不忍嚴加管教。 
	愛之太殷恩,憂之太勤棗雖曰愛之,其實害之;雖曰憂之,其實讎之。 
	唐•柳宗元《種樹郭橐駝傳》寵愛得太過分,操心得太多,棗雖說是愛護它,其實是傷害它;雖說是操心它,其實是恨它。 
	寵子未有不驕,驕子沒有不敗。 
	清•吳楚材、吳調侯《<古文觀止>注》對子女的寵愛和驕縱正是害了他們。 
	禍不出所憎,常出所愛。 
	漢•傅干《皇后箴》禍患不產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,而常常產生于自己所寵愛的人。 
	打是疼,罵是愛。 
	《醒世姻緣注》指有時候的打罵,實際上是疼愛。 
	恨鐵不成鋼。 
	清•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96回借代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感到焦急不滿。 
	父剛母柔,教養道合。 
	清•王夫之《周易內傳》父剛:父親剛嚴。母柔:母親寬柔。 
	努笞廢于家,則豎子之過立見。 
	北朝•北齊•顏之推《顏氏家訓•治家》家中沒有怒責和鞭打,那么孩子的過錯就出現。 
	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,相遠。茍不教,性乃遷。教之道,貴以專。 
	宋•王應麟《三字經》茍不教,性乃遷:如果不加教導,性情就會變化。 
	孔子家兒不知罵,曾子家兒不知怒;所以然者,生而善教也。 
	《蘇氏家語》孔子家的兒子不挨罵,曾子家的兒子不耍脾氣,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結果。 
	我教子,惟一經。勤有益,勸無功。 
	宋•王應麟《三字經》我教育兒子的,就靠一本經書。勤奮才有所成就,只知游玩兒戲是沒有益處的。 
	遺子黃金寶,如何教一經。 
	《神童詩》留給子孫金銀財寶,不如教他們熟讀經書。 
	善教•利導 
	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要,人焉庚哉! 
	《論語•為政》看看他的動作、行為、觀察他處理經手的事情,細審他的性和存心,那么他什么都顯露出來了。 
	中人以上,可以語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語上也。 
	《論語•雍也》中等水以上的人,可以講高深的學問;中等水以下的人,就不能講過于高深的學問。說明教學要因材施教。 
	善待問者如撞鐘,叩之以小則小鳴。 
	《禮記•學記》善于回答別人的問題的人,象敲鐘一樣:輕輕地敲就小聲響;重重地敲就大聲響。比喻回答問題要難易適度。 
	使人不由其誠,教人不盡其材。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佛。 
	《禮記•學記》悖:背理。佛:通“弗”,不。“佛”,又作“拂”,相逆的意思。 
	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時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達財者,有答問者,有私淑艾者。 
	《孟子•盡心上》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:有如及時雨沾溉萬物,有成全道德品質的,有培養才能的,有解答疑問的,有以流風余韻為后人所私自學習的。 
	弟子問仁,仲尼答之,人人異辭;蓋因事托規,隨時所急,譬猶治病之方千百,而針灸之處無常。 
	晉•葛洪《抱樸子•喻蔽》用針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針不同的穴位,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,因人而異。 
	《論語》問同而答異者至多,或因人材性,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。 
	宋•程顥、程頤《二程遺書》指出《論語》中之所以所問相同而回答不同,是因人施教。 
	孔子教人,各因其材,有以政事人者,有以言語入者,有以德行人者。 
	宋•程顥、程頤《二程遺書》各因其材:意為都能因材施教。 
	教學之法,本于人性。